乌克兰美女大学生一站式直达中国家庭
乌克兰在校汉语系专业学妹儿
跨越了中国男士最担心的语言障碍
学习汉语所受中国文化熏陶
更好融入中国社会
《中国丈夫与乌克兰妻子的跨国旅恋》
不定期连载之2
从2007年开始,那时候我的餐饮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,几乎成了空中飞人。
航班落地时,第一个动作是匆匆打开手机,
还在跑道上滑行时就忙着回复以及发出各种QQ信息和短信。
机舱里好像每个人都是行色匆匆。
2017年,第一次飞乌克兰,飞机在基辅的鲍里斯波尔机场跑道上刚一触地时,
机舱里那一群斯拉夫血统的乘客,也不知道他们彼此是否认识,
却一致地发出响彻机舱的鼓掌声,
还有几个金发棕发的妹子情不自禁的发出喝彩一样的叫声,声音里满是兴奋。
我当时很惊讶!
是的,按照我多年在国内乘机的经验来看,
不就是安全着陆了吗?用得着这么大惊小怪?
况且,我们是付过钱的。
是不是这次遇到乌克兰的一群第一次坐飞机的土包子了?
可是,很快被打脸。第二次,第三次,每一次从北京到基辅,
机上都有一半以上乌克兰或俄罗斯(他们的长相我还不能分清楚具体国籍)人乘机的,
都会一如既往的响起鼓掌声。这样的掌声就成为了北京到基辅的孤独空旅中画过的一段高光亮色,
成为我在长途空旅的沉睡中醒来的第一个提示符号:到乌克兰了。
而且每次都是那群外国人在鼓掌,一如既往的,
不约而同的;而机舱里所有华人面相的乘客都很镇定,也是一如既往的……无动于衷。
其实有那么两次我也很想和他们一起鼓掌,
因为那掌声里面真的含有一种激情,
一种善于觉知到感恩的精细的情怀特征。可是还真有一点不好意思,你们懂的。
可是我的心,已经在鼓掌---不仅是感谢机组成员把我们安全送达目的地,
也是惊叹于那样的不约而同、一如既往的一种行为模式。
跟我的乌克兰妻子维卡一起乘机在这一班航线时,我就跟着她一起鼓掌。
在国内短程航班,我们也约定不要做这么大的动作,免得一机的人都讶异的看着我们------入乡随俗吧!
我后来无意中看到一位学者讲说: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种最接近基督教的思想,
那就是墨家的“兼爱”。当然,因为种种原由,墨家没有成为华人世界传承下来的主流思想体系。
很巧合的是,他也说到了外国人在机舱里为机组安全抵达而鼓掌的事。
也许他把这个小事提的太高了。
但是,我作为一个在中国土生土长、深知究竟、
同时自己也在从事着太极文化传播项目的华人,彼时彼景,真的是感触良多。
任何一个国家的乘客都知道:机组人员只是一种工作,
乘客也为这种服务付过了钱,安全到达是一种服务承诺。
可是,这种不约而同的鼓掌的行为模式是怎么自发产生的?这个才是重点。
一行抵千言啊!
在 爱 里 · 发 现 真 我
○
LOVE IS NOT SOMETHING WE FIND
BUT SOMETHING THAT FINDS US
○